洗衣粉是堿性合成洗滌劑的簡稱。它的創始者是德國漢高,始出現在1907年,當時的主要原料為硼酸鹽和硅酸鹽,主要成分則是有明顯去污效果的表面活性劑,和功效不一的助洗劑。洗衣粉呈粉狀,加水稀釋后能產生豐富泡沫,主用于洗滌衣物,是一種生活日用品。
洗衣粉出現比肥皂要晚,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現代意義上的洗衣粉約成型于上個世紀40年代以后。化學成分四聚丙烯苯磺酸鈉和磷酸鹽被證實具有良好的洗滌效果且性能較其他洗滌用品更佳。考慮到攜帶、運輸和使用的便利性,粉狀產品更方便,于是洗衣粉應運而生。
洗衣粉與各種水源的融合度都較好,無論是井水、河水還是自來水,都能夠有效融合并去除衣物上的污漬,對衣物的質地要求也很低,大部分織物都適用。洗衣粉出現后很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如今的洗衣粉制作工序更復雜,功能更完全,其主要蘊含五大成分:1、活性成分,這是整個洗衣粉最重要的成分,主要功能是將污漬與衣服分離,一般需要伴助外力搓洗。2、助洗成分,一袋洗衣粉中含量最大的成分,主要功能是軟化水,幫助活性成分發揮功效,常見的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就是助洗劑中所含。3、緩沖成分,一般是堿性成分,為了中和衣服上一般呈酸性的污漬為被加入洗衣粉,這類成分的含量需要較嚴格的把控,因為堿性過大會對衣服和皮膚產生刺激作用。4、增效成分,輔助洗衣粉的洗滌功能,如使得具有漂白作用的洗衣粉洗出的衣服更加白亮等,增效成分是洗衣粉種類“百花齊放”的最主要成分。5、輔助成分,是對洗衣粉的“賣相”進行修飾的成分,如香精等。